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新舊之間, 東西結合 (二) ----- 城隍廟


這一次到上海, 本來沒有打算去城隍廟, 也就是豫園, 但逛完新天地後, 還有點時間, 本想去看看靜安寺, 但我不懂, 為什麼上海的廟宇都要收門票才能進去, 於是臨時改成去豫園.


上一趟去豫園, 大約是十年前了, 印象中那是一個以城隍廟為中心的小市集, 賣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  但這一次到豫園, 又讓我把嘴巴張的好大, 實在是比士林夜市的規模大多了.  拿士林夜市來比,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抗議.


原則上, 這裡仍然是一個現代市集, 只是規模大多了, 且是有計畫的做大, 吸引的多半是觀光客. 上海市政府把原來的路都拓寬了, 當年的小地攤早已不復建, 反而是街上仿古的牌樓, 變成了一個個古商店街.



雖然商店街裏仍掛著"豫園老街"的牌子,



只是古老的樓房裡仍穿插著極不搭嘎的西式廣告牌.  而那個極顯眼的黃色英文招牌DND, 賣的居然是中式的水餃速食(Dumpling fastfood)!


黃牌子的樓下是Haagen-Dazs




豫園裡的小橋景觀也截然不同, 除了豫園的石投牌坊好像沒變以外,



其他的好像都大大的不同.



 


連南翔小籠包也從當年的小攤子 , 變成這樣大規模的湖畔餐館. 看到南翔就想起台灣的鼎泰豐, 還好還有可以媲美的.




這裡也有悅賓樓, 讓我想起以前台北中華路的悅賓樓現在已經不知哪去了.  而且台北的悅賓樓是以北方蔡著稱, 而這裡的悅賓樓居然是工藝店!




這裡連賣糖葫蘆的都要來個東西結合.



逛了一大圈, 眼花僚亂, 東西的價格也是亂七八糟的, 只要"心狠手辣", 就可以買到比定價低很多的商品, 否則就只有任店家宰殺了!

 在加拿大住久了, 學會了不講價的好習慣, 來到這裡完全不適用, 連那些老外, 都知道狠狠的給它"殺"下去, 否則就得當"凱子"了!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新舊之間, 東西結合 (一) ----- 上海新天地



上海的新天地, 是這幾年才有的地方, 位於浦西最熱鬧的淮海中路.


這是我第一次到新天地, 總以為新天地是非常摩登的建築配上新潮的裝潢的現代餐廳聚集地, 沒想到一抵達新天地看到的第一家店, 居然是:



沒錯, 你有看過這麼古典的Startbucks Coffee嗎?



原來新天地是香港的一個集團在這裡把原來的老建築加以修健而成, 因此這裡的老建築是翻修過的, 和泰康路的石庫門的原貌是不同的.


 


往前走, 看到以竹子搭配中式古董傢俱的餐廳, 但是所用的色彩又極具現代感,這種亦古亦今的感覺, 不禁讓人錯亂, 不知今夕是何"代"?



對面這家寶來納, 就是南僑企業的老闆陳飛龍所開的餐廳. 



連結兩個巷弄的川堂, 就像古時大戶官家的廂房走廊一般.



 


躲在新天地一角的不起眼的古老建築, 居然大有來頭, 這是中國第一屆人大的會址, 現在已經變成革命博物館了.



在革命博物館隔條街的老房子是麵包店.



 


走進後面的巷弄裡, 還保有石庫弄堂的風味.



 


而這一棟小別墅, 則是新天地老闆所保留用來當招待所的,



從門前的雕樑畫棟, 可知這棟建築以前一定也是大有來頭的.


這棟招待所在新天地裡, 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門牌號碼就是:


 


走出新天地, 立刻又擠身在都市叢林之中, 身在上海就常有這種在時空中交錯的感覺.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台北 vs 上海



提到台北, 現在第一聯想就是101大樓,


而目前上海的地標仍是東方明珠, 明年就會是在浦東比台北101高一層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了.



台北老早就是高樓聳立, 不足為奇, 只是因為地窄人稠, 所以大樓間的棟距有限.


而上海因為集全球資金於一身, 因此蓋起來的大樓, 一棟比一棟來的氣勢滂薄, 連以前都是農地的浦東, 現在的規模更是勝過浦西, 台北就完全被比下去了.


由於沒有颱風和地震的困擾, 因此在上海的建築, 較能有發揮的空間, 相對台北的建築師, 雖不能任意發揮, 但對於考量防風和抗震的功力就高一籌.(這樣講, 台北的建築師有沒有高興一點?)


講起交通, 兩岸有共通性,


一樣亂!


上海在這方面更"厲害", 看了以後, 發覺台北還不算太亂.


台北和上海還有一個共通性, 那就是"".


台北的吃, 是很多元的, 又精緻.



上海的吃現在也很多元, 只是那個衛生, 還是不敢領教.



這一次, 看到上海快速增強的競爭力, 已經是競爭力逐漸式微的台北所不能比的, 但上海變的太快, 品質的方面還不是那麼的好, 而台北在這種狀況下, 要如何突破, 將成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而這個目標絕不會是要求加入聯合國就能達到的, 實質上的經濟改革, 才能重新把台灣推上國際舞台.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石庫門風情


昨天朋友說好要帶我去看看不一樣的上海, 她告訴我要去石庫門, 我一直以為石庫門是一個地名, 等到了這裡, 我才發現原來上海的美是美在弄堂裡.


就因為這裡, 讓我覺得我必須立刻介紹這個地方給大家, 所以立刻在上海實況轉播.


石庫門以前是老上海時代的一些企業的廠房, 又稱車間, 現在則是一些設計師聚集的的地方, 於是就慢慢聚集了一些特色商店.


來到石庫門的入口, 映入眼簾的就是牆上的這個廣告:



各位一定跟我一樣納悶, 到底什麼是石庫門呢?  原來石庫門是長得像下面這張相片裡一樣, 一間一間的, 像石庫一樣.



有一些仍然有居民居住的房子, 探頭望進去, 又窄又長.



有一些是單一樓層, 有一些則是兩層樓的建築.



窄窄的巷弄, 又細又長, 穿梭在弄堂裡, 有種回到民國初年的感覺.



看到下面這張, 除了門牌地址外, 右上方仍寫著"原上海製杯廠成品車間"


 


由於設計師雲集於此, 所以走進巷弄裡的小店, 常會有一些驚喜.   如下面這幾個中西合併的小花瓶.



手繪中國仕女的牛仔褲.



甚至於唐裝式的皮衣, 很特別, 但當然是所費不貲啦!



中式的披風.



夷族的小銀鞋.



中國式的酒櫃, 又是一個東西合併的代表.



精美的雕花古把手, 加上一些銅鈴, 為這家商店吸引了更多的客人.



意外的發覺一家店裡老闆自己收藏, 快要絕版的印度貴族新娘衣, 那是由銅線經由高溫加熱, 老師傅手工拉出來的銅絲, 與布料織在一起所做出來的.  聽說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做了.



猜猜這個仕女櫃, 你知道它的作用嗎?



原來是個電話, 話機是一個琵琶, 很有意思.




這些商店得天獨厚, 可以就地取得許多古傢俱, 而加以利用.  例如以炕來當置物"床",   更顯出古色古香的風味.





這家老闆故意保留大門的斑駁, 以刻顯出歷史的歲月.



一家西藏店, 利用藏缽加上咖啡豆, 來擺放首飾.



說起這個藏缽, 在西藏是用來喚醒閉關三年三個月又三天的和尚的, 而現在有人用它來做精神治療, 因為用一個小棍子在缽的四周摩擦環繞, 會發出共鳴, 而共鳴聲會因為缽的大小厚度而有所不同. 下面這張就是我的朋友正在試試是否能摩出聲音.



來石庫門, 逛累了, 可以找一家咖啡店坐下來喝喝咖啡.



 



 



也可以找一家小餐廳解決民生問題.


這家是以Teddy Bear為主的小餐廳.



或找一家日本店, 用老闆自己燒的陶器用餐.


不然就回到民國初年, 坐在小板凳上吃點東西, 坐在這樣的弄堂裡, 是否也讓你覺得小時候的記憶不斷的湧上心頭呢?



這個地方是我覺得會讓我再想回到上海的原因.  若有機會, 記得到這裡來逛逛喔!



石庫門在上海瀘灣區泰康路, 位於思南路和瑞金二路的中間.

 



友善列印